袁志刚:全球经济困境,未来经济走势几何?

来源:全球高级工商管理硕士时间:2020-05-08

2020年5月7日晚,北京邮电大学-里昂商学院GEMBA云享新知大讲堂第四期成功举办。本期直播讲座特邀经济学教授,法国里昂商学院特聘教授,北邮-里昂GEMBA课程教授、工商管理博士DBA导师,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为同学们做了题为《全球经济困境:从金融危机到新冠疫情》的线上讲座。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经济现状作了分析解读。

论坛主讲嘉宾

袁志刚教授

经济学教授

法国里昂商学院特聘教授

北邮-里昂GEMBA课程教授

工商管理博士DBA导师

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2020年黑天鹅(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如今全球经济面临的困境到底有多大?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多大?袁志刚教授表示,全球宏观经济即使没有疫情的影响,也面临诸多矛盾和困境。

袁志刚教授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没有完成,全球经济并未完全复苏,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通过不断的货币操纵、量化宽松等措施摆脱一次又一次困境,实体经济发展态势并不很好,疫情过后,经济依旧会面临很多问题,难以恢复。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

美国经济在21世纪初期就面临很大问题,原来大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互联网泡沫。在2002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灭,美国的利率进入下降通道,抵押贷款利率也很低,住房需求增加,推升了房屋价格,金融机构纷纷进入房产市场。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扬,美国利率调高,房地产问题引发了全球金融震荡。宽松的货币环境促进了美国国内需求。然而美国长期的低利率自由化,导致经常项目失衡、金融创新进一步刺激地产泡沫的隐患。

袁教授认为,中国以自己的廉价劳动力作为比较优势,加入全球产业链之后,形成了“中美利坚”的中美关系。中国从原来的加工贸易到制成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产业链的地位不断提升。而美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在高科技和金融,其特征是房地产市场上扬。中美利坚的核心是中国制造、中国储蓄,而美国消费。在这一轮全球化进程当中,中美各有所获,中国极大地发展了制造业,而美国的金融业和高科技高度发达。但是美国因为垄断导致的利益的瓜分,使得实体经济开始衰落。

金融,搞得好就是非常好的产业,但是一旦出现投机、泡沫,就会有垄断出现。同时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会导致这个国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袁教授表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需要坚挺。但是美国不断的贸易逆差,不断虚弱,实体经济不断转移,与美元充当国际货币互相矛盾。

袁教授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全球结构性非均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现有的分配体系下,全球总需求吸纳不了全球总供给,收入分配恶化抑制了总需求。

全球经济”日本化“

袁教授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非洲日本纷纷量化宽松,但是每个国家的结构性调整并没有发生很大改变,危机恢复缓慢,美国和欧洲重复了日本在1990年之后的经济状态,全球经济逐渐日本化。

经济”日本化“主要体现在低增长、低利率与低通货膨胀的特征。

  1. 低增长。日本经济自1990年以后开始下塌。疫情之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将不止于低增长,甚至可能会出现衰退。
  2. 拉低利率。通过货币支撑经济的增长,其结果就是拉低利率。
  3. 低通胀。低通胀表明全球产能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袁教授认为,危机复苏缓慢主要原因,在供给侧表现为科技产业革命下经济活力下降;全球面临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导致结构性原因降低了潜在产出。而在需求侧则表现为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不复存在,自2012年开始,贸易增长失速与逆全球化出现,内需生产受到抑制。

总的来说,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实体经济板块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总供给和总需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实体经济面临种种矛盾的情况下爆发。爆发之后十年甚至二十年,各国都通过量化宽松措施支撑全球经济前进。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在这一时期表现良好,但近年来尤其2017年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经济进步也面临诸多困难。


全球疫情下的经济衰退

在中美贸易摩擦谈判向好,经济发展充满希望之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球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极大冲击,需求侧预期收入下降,消费需求减少;商业信心下降,投资需求降低,疾病预防措施加强,相关经济活动下降。在供给侧方面,劳动力供给下降,贸易难度加大,全球产业链受损。

袁教授表示,疫情的出现,影响最大的是金融市场。大幅减产和需求不足带来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受新冠疫情扩散和石油价格暴跌影响,全球主要股票指数下跌明显;恐慌指数大幅上升,人们对黄金、美元的需求量增加。

一方面经济本身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受疫情冲击,双重冲击下,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各类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迅速恶化,相互传导;债务危机所引发的次生灾害会不断放大。袁教授认为,未来经济的走势主要看三类政策的效果:全球疫情的防控与救治;微观主体的支持与救助;全球产业链修复与重构。目前来看,众多国家已经出台了防控政策、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

讲座最后,袁教授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Q1. 全球经济低迷,中国在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方面可能会推出哪些实质性的金融举措?

袁教授认为,疫情虽然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但并不影响经济的基本面,即经济体制、经济关系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尽管实体经济大规模下降,但我国相关经济政策会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人在疫情期间活下来。

Q2. 对国务院关于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怎么看?

袁教授表示,电子商务在疫情期间引起了高度重视,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体现出了很强的优势。希望疫情过后,电子商务能够加速发展。

Q3. 疫情以后,全球经济会加强还是分离,近期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

首先,袁教授表示,全球化的力量不可低估。疫情提醒很多国家制造业的回归,逆全球化将会有所发展。但是几十年锻造的全球产业链已相当深入,要脱钩、回归和转移,将是很漫长的过程。同时,中国市场占全球的半壁江山,也会吸引很多企业进入。

袁教授强调,美元超发将会是全世界买单,而美元危机是否很快会到来?这需要看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元危机在短期内不会到来,但一定是一个问题。而中国货币超发,是在危机期间必须做出的正确决策,无需担心引发大规模通货膨胀。

Q4. 各地方政府都在强化产业链,产业链的钱从何来?

袁教授指出,疫情会导致总需求的下降。疫情过后,很多产业完全恢复,但与以往相比,产能无法充分利用,政府将会出台经济刺激政策。袁教授认为,政府出手处理经济需慎重,与其政府出手,不如为企业大量减税。

最后,袁教授表示,改革与开放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希望推动改革开放给微观经济主题注入更多活力,从企业开始,重启中国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