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智库 | 法国里昂商学院高级顾问David Gosset:全球化、竞争性多中心主义与进步之愿景
来源:法国里昂商学院时间:2025-07-28

高大伟 David Gosset
法国里昂商学院高级顾问
法国里昂商学院美好商业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
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
《中国与世界》三卷书主编
“灵感”系列发起人
法国里昂商学院高级顾问,全球事务专家、汉学家,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中国与世界》三卷书主编,“灵感”系列发起人,该系列书籍旨在向世界介绍中国。

▲康定斯基(1866-1944)作品《构图VII》,藏于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人类文明的演进——尤其是西方文明,但不仅限于此——始终受到一项强大原则的塑造,这一原则常常推动着科学、技术、制度和社会的进步:竞争性多中心主义(competitive polycentrism)。这个概念指的是多个权力、权威和经济生产中心在一个更广泛的框架内共存并相互竞争的系统。其核心在于,它既能促进多样性、实验和创新,又能规避帝国式的强行同质化以及竞争对手之间彻底割裂所带来的弊端。正是这种动态机制推动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而今天,同样的范式也可应用于全球化进程和人类进步事业之中。
竞争性多中心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这个诞生于地中海蔚蓝海水环绕的众多小岛和半岛上的文明。其文化版图由众多独立的城邦组成,如雅典、斯巴达和底比斯,每一个城邦都有其独特的政治体制、价值观和智识追求。尽管这些城邦在文化和宗教上有着共同之处,但它们始终彼此竞争。然而,这种竞争并非纯粹的对抗;相反,它催生了一段创造力和思想繁荣的时期,为欧洲文明、西方世界,乃至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性奠定了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哲学思想、数学、艺术和科学探索都得以蓬勃发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和希波克拉底的伟大成就,无不源自这些城邦间活跃的思想交流——它们相互启迪,又彼此挑战。整个希腊世界不存在一个强制推行统一的中央权威,这种去中心化的格局造就了充满活力的思想氛围,使辩论和创新得以摆脱大一统帝国的思想桎梏。希腊文明不仅得以存续,更因其能在多元竞争的体系中自由角逐、多样化发展而繁荣兴盛。
这种权力分散和竞争共存的模式深刻塑造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尤其显著。随后数百年间,欧洲逐渐形成由王国、城邦和公国组成的拼图式格局,每个政权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和文化身份。与罗马帝国通过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来实现统一不同,后罗马时代的欧洲虽处于分裂状态却充满活力。这种犹如散沙的局面虽然常常伴随着冲突,却最终为科学、技术、贸易和政治制度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环境。
封建王国之间以及城邦之间的竞争,推动了商业、航海和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活跃于亚平宁半岛、北欧至波罗的海地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以及法国、西班牙和英格兰等地的欧洲各大势力展开了激烈角逐,推动了思想和艺术领域的空前繁荣。
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军事和经济层面,也体现在智识和文化领域。欧洲各地的大学争相吸引最杰出的学者,艺术赞助者们竞相资助最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哥白尼、伊拉斯谟和达·芬奇等巨匠正是这种环境的产物——在这里,思想通过竞争不断受到挑战并得以完善。
19世纪民族国家的诞生,将竞争性多中心主义进一步制度化。欧洲大国争夺政治经济霸权,这种竞争成为工业化、殖民扩张和科学发现的驱动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压力将创新推向新高度——从蒸汽机和电话的发明,到医学和物理学的突破。体系越是去中心化、有竞争性,进步和创新的成果就越显著。
因此,欧洲的历史轨迹始终贯穿着竞争性多中心主义——在这个体系中,多个权力中心相互影响,虽常有竞争,却往往能促进发展和变革。这种体制有效避免了停滞,因为没有任何单一实体能够强制推行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这最终造就了一个在科学、文化和政治领域不断自我革新、发展演进的欧洲。
竞争性多中心主义的原则不仅是欧洲历史的产物,它对当今世界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正日益呈现多极化格局。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有多个权力中心在国际舞台共存和互动。美国、中国、欧盟、日本、印度和新兴国家各自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这种多样性正是竞争性多中心主义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在这个新时代,建立一个单一而包罗万象的全球帝国不仅不切实际,更重要的是,这绝非理想选择。由单一权力实体统治的全球帝国可能会强制推行统一政策,扼杀创造力和创新。历史表明,追求绝对同质化的帝国往往会陷入停滞,比如晚期的罗马帝国和苏联的官僚体制。这类权力高度集中的系统往往会压制异议和创造力,进而导致发展的滞缓。
反之,缺乏合作框架的完全割裂状态,则可能引发破坏性冲突,正如在世界许多地区所发生的那样,敌对势力因资源、意识形态或领土争端而发生冲突。但竞争性多中心主义作为一种原则,提供了一种折中方案:既能保持大国间的良性竞争,又能促进合作和对多样性的尊重。这种体系能在不危及全球秩序稳定的前提下,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必须强调的是,中美之间不可否认的竞争关系,并不一定会导致战争或广泛的经济动荡。诸如“新冷战”或“修昔底德陷阱”的论调不过是众多叙事中的一种,未必反映现实。实际上,中美竞争性共存可能推动技术创新竞赛,双方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太空探索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你追我赶。只要辅以外交手段和务实合作,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视角,这种竞争完全可以成为全球进步的强大引擎。
正如欧洲城邦、王国和国家间的竞争催生了科学发现和艺术成就,全球竞争同样有助于应对世界上最紧迫的挑战,从环境问题到人类疾病的新疗法,同时兼顾减贫和日益严重的不平等问题。多极竞争的世界能激发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因为每个地区都能贡献其独特视角和专业知识。
人们常说,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又出现了。但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未必导致倒退,反而可能促成共同进步。从这个角度看,汲取竞争性多中心主义的历史经验尤为重要。在多个权力中心共存和竞争的世界里,只要竞争不演变为破坏性冲突,人类就有望攀登新的进步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