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智库 | Gerpisa全球汽车产业论坛学者采访系列——关于中国汽车、美国市场和特斯拉,他有不一样的视角(上)

来源:里昂智库时间:2025-08-15

【编者按】

以 "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核心角色" 为主题的第33届Gerpisa全球汽车产业国际论坛近期在上海圆满举行。本次论坛由法国里昂商学院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轩辕之学参与协办。

这是全球汽车产业研究盛会——Gerpisa全球汽车产业国际论坛首度来华举办,汇聚了来自欧洲、美国、日本、巴西和泰国等14个国家60余位国际学者及众多知名车企高管与行业领袖,共同探讨先进实践经验,行业涵盖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智能汽车技术、供应链等。

轩辕之学作为此次论坛的协办方之一,借此机会采访了十多位与会专家,他们都来自目前中国汽车出海比较热门的国家和地区。一方面通过他们的视角了解中国汽车产业在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邀请这些优秀的全球汽车专家对中国汽车在当地如何稳健发展建言献策。

今天采访的专家是美国华盛顿与李大学的名誉经济学教授迈克・斯密特卡(Mike Smitka),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汽车行业的研究,重点关注供应商、技术以及全球行业动态。

关于中国汽车、美国市场和特斯拉等,他有不一样的视角,我们将分上下两部分进行发布。

以下是他的访谈实录的上半部分(有删改)

01 您如何看待中国汽车企业的全球化现状及不同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关于全球化,在美国,中国汽车的存在感并不强,但大家对他们非常感兴趣。以业内拆解公司为例,他们拆解后为汽车公司和零部件制造商提供新车型的技术和成本分析,他们的车间里摆满了中国汽车。

我妻子是菲律宾人,我参观过比亚迪在马尼拉的经销商,了解到中国汽车在菲律宾的市场份额仍很小,当地 60% 以上的市场被丰田占据。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尚未普及,但因市场而异。

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全球化战略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他们的产品组合适合此类市场,具有更便宜的车型和商用车的优势。2018年,当我在巴西和秘鲁时,我看到了许多中国汽车。对于许多中国出口商来说,这还处于早期阶段,因为这些汽车体积小,做工一般,但它们的价格很低。

当前中国汽车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若卖车持续亏损,能开拓哪里的市场就去哪里,这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比如上汽的名爵品牌,国内销量不高,主要面向海外市场,出口有助于让工厂维持运转。

不过不同企业战略不同,像比亚迪与吉利就有明显差异,很难一概而论。

02 您如何看待美国的贸易政策,尤其是特朗普执政时期的政策特点及其对企业投资(尤其是北美地区)的影响?

美国在汽车贸易中有保护主义因素,尤其是特朗普执政期间,政策毫无章法,全凭个人意愿,毫无流程可言

他行事没有明确目标,只想着上新闻、彰显权力,甚至因个人恩怨排斥加利福尼亚。其政策缺乏成本效益分析,比如想取消电动汽车相关排放法规,却不通过国会、不修改法律,直接强制执行,至于是否合法也未可知,且遭到不少反对,后续发展难以预料。

我不再期待中国公司在墨西哥的大规模投资,因为特朗普执政下,规则极不稳定。他促成了美墨加协定,却好似早已忘记,行事只看当下,对墨西哥商品的关税政策可能一周内变两次。这导致考虑在北美(美、墨、加)投资的企业犹豫不决,毕竟没人知道规则、关税、以及排放法规会是什么样。

特朗普不会永远执政,若后续接任的总统更注重政策,规则可能与他执政时大相径庭。因此,在规则明确前,在美墨加协定框架下投资风险极高

03 “墨西哥本土化+辐射拉美”的战略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如何利用墨西哥-阿根廷自贸协定降低供应链成本?

我不了解墨西哥与阿根廷自由贸易协定的具体内容,但总体而言,特朗普执政前,在墨西哥投资是很合理的策略。比如奥迪选择投资墨西哥而非美国,就是因为美国与欧盟没有自由贸易协定,从美国出口到欧洲要征收 10% 关税,而墨西哥与欧盟有自由贸易协定,从墨西哥出口到欧洲关税为零——这对高价车来说影响很大。

此外,自由贸易协定也会改变南美市场的成本结构,因此,在前任总统任期内,墨西哥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

但在特朗普卸任前,局势难以预料。他是否会破坏美国的选举制度、扶持志同道合的人上台?他身边显然有人想干扰选举过程,以确保其阵营胜出。

因此,在下一次选举之前,即2026年11月众议院的选举和2028年11月的下一次总统选举,我们无法确认。这造成了长期的不确定性。

04 美国、墨西哥都提出了希望换取中国电池专利,是否有其他路径,如校企、本地企业联合研发等方案突破合作边界?

对电池制造而言,专利并非关键,更重要的是工厂的高效运营能力。

在汽车行业,电池领域的核心在于产品上市速度和生产技术,其中生产依赖大量商业机密。专利无法告诉你如何实际生产出良率 99% 的电池。若良率仅 50%,生产便毫无意义,这需要有经验的机器操作员和工程师对设备进行微调。这种能力要么靠工厂运营多年积累经验,要么通过引进外部的专业人员在最初 6 - 12 个月内完成调试(类似于半导体工厂,最初最大的成本是设备安装和调试工程师的差旅费、住宿费和工资)。

电池制造虽不如半导体具挑战性,但工艺工程细节和机器维护是成败关键,因此专利作用不大。从海外引进工程师会有很大帮助,然而目前美国很难获得相关签证。

05 有一种说法是美国的车企战略收缩在北美市场,以保持高利润,但失去了其他区域市场的竞争能力,您如何看待美国的汽车战略决策?未来的全球市场,美国车企和中国车企将形成怎样的竞争格局?

我认为北美汽车行业正面临大麻烦—— 特朗普执政下,工程学院无法正常运转,物理项目也无法正常进行,他取消了相关资金。若继续当前政策,美国的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将会崩溃,而他根本不在乎,也不明白科学的重要性。

他虽以“让美国再次伟大” 为口号,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但这面临现实挑战

这些挑战并非美国独有。实际上,中国制造业就业已萎缩六七年(因生产率增长快于需求),美国制造业就业也在萎缩。

问题不在于产量,而在于劳动力的需求。制造业占美国劳动力的比例早在 1945 年达峰,如今,医疗行业的就业人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制造业。当前美国失业率极低,需要大型工厂的产品想雇佣大量工人几乎不可能,例如手机,总不能关闭医院来抽调劳动力去工厂。

特朗普对制造业的理解存在误区,他并未关注对整体经济至关重要的领域(如半导体制造、稀土、制药研发等,其中制药制造属高技能、高工资领域)。制造业高度专业化,比如汽车公司会使用特定钢厂的钢材—— 不同钢厂的冷轧钢在弯曲性能上有细微差异,换用钢厂就需调整整个制造流程,否则就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汽车。这种专业化程度尚未被广泛理解,若强制在美国生产,企业可能要花费巨资进口专业设备。

中国制造业就业高峰已过,无需再走美国的老路。美国工厂的工作现状也难以吸引人:我儿子现在在工厂工作,12 小时轮班、单程 1 小时通勤,每天耗时 14 小时,且无职业发展通道,工作环境存在人体工程学问题、灰尘和化学烟雾。(所以他很快就会辞职,成为一名电工。)

相比之下,大部分人更倾向选择医院或办公室工作。很多工厂因产品高度专业、竞争对手少(近乎垄断),无需注重质量和经营效率,就像过去中国市场只有大众桑塔纳时,大众汽车仍然可以在不控制成本、不推出更新车型或不注重质量的情况下盈利。

(未完待续……)

作 者 / 迈克・斯密特卡(华盛顿与李大学的名誉经济学教授)

文章来源 / 轩辕之学公众号

采 访 / 孟为、张霖郁

编 辑 / 轩辕小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