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见智汇|“跨国钢铁巨擘的数字化密钥”DBA博士毕业生吕建新专访

来源:法国里昂商学院时间:2025-08-27

每逢夏至,又是一个毕业季。法国里昂商学院Global DBA项目同学,就在7月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本期DBA校友采访专栏,我想在此分享这份即将毕业的喜悦和Global DBA同学吕建新的论文成果以及“读博心路历程”。

吕建新
法国里昂商学院Global DBA 在读博士
欧洲跨国公司企业发展部副总裁

这位在冶金制造行业纵横二十余载的资深管理者,刚结束一场跨国会议,风尘仆仆地与我们连线。他的声音沉稳,带着制造业特有的务实,却也难掩刚刚完成博士答辩的如释重负与沉淀后的通透。“做研究和做企业一样,都得耐得住性子,经得起千锤百炼。”他如是说。

人物志 | 钢铁巨擘的学术转身

吕建新的职业生涯是一部跨国工业巨头的编年史。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精密齿轮,到冶金行业国际巨头的重型机械轰鸣,二十余年深耕冶金制造领域,他始终是推动钢铁洪流运转的核心力量。身为企业发展部副总裁,战略蓝图与政府关系的经纬线在他手中精准交织。然而,六年前,这位习惯在车间与谈判桌间切换的“吕总”,做出了一个令同僚略感意外的决定——踏入法国里昂商学院Global DBA的学术殿堂,成为“吕博士”。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思维淬炼。

初心 | 熔炉中的学位执念

在德国企业浸染多年,对‘Doctor’头衔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吕建新坦言选择DBA的两大动力。其一,是根植于心的“持续学习”渴望。硕士毕业后的专业进修如零散星火,他渴望一场能点燃系统性思维火焰的学术淬炼。其二,则源于德国企业文化无声的感召。“无论职位高低,‘博士’本身就是一种荣耀。”目睹德国同事对学术头衔的珍视,一颗追求最高学位的种子悄然萌芽。2018年,他寻遍沪上DBA项目,最终,里昂商学院独特的培养模式如同磁石,将他牢牢吸引——“这里,有我需要的那把能解开复杂管理迷局的钥匙。”

淬炼 | 多年长夜里的破晓时分

读博的痛苦,只有亲历者才懂。”吕建新的声音低沉下来。入学时教授分享的那篇《Why PhDs Hurt》,起初只当是笑谈,直到他坠入学术的“至暗时刻”。第三、四年,研究方向如迷雾中的航船,反复搁浅在“浅尝辄止”的浅滩。文献如海,思路却枯竭;导师在侧,困惑却难言。“那种找不到方向、写不出东西的绝望,让人无数次想掉头逃离。”他坦言。时间无情流逝,六年的刻度里,他目睹同窗陆续登岸,自己却仍在风浪中沉浮。转折点出现在研究方向的锚定——当文献综述终于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当密集的访谈和量化分析在一两个月内集中突破完成,那种“豁然开朗”的狂喜,“甚至超越了答辩成功的瞬间”。那是一种在漫长跋涉后,终于看见灯火通明之处的确信

蜕变 | 铸就思维的三重锋芒

多载寒暑,淬炼出的绝非仅一纸文凭。吕建新细数这场灵魂深处的锻造。

文献之眼

几百篇文献的‘精读’是逃不掉的硬仗。”从硕士时期的“十篇八篇”,到博士阶段的浩瀚书海,他的英文阅读与信息检索能力在文献迷宫中磨砺得锐利如刀,“这就像在矿山中精准定位最珍贵的矿石”。

思辨之刃

导师的哲学书单是意外馈赠。他领悟到,真正的思辨在于穿透表象,直抵核心。企业管理问题背后的深层诱因,管理难题下隐藏的冲突逻辑,如今都能被他以手术刀般的思辨层层剖析。

笔锋之韧

四万字的英文论文初稿?那只是冰山一角。”从日常邮件的寥寥数百词,到博士论文近十万字的反复锤炼,写作于他不再仅是表达,更是思维的精密锻造。“现在,一份战略报告或一份管理指令,我能更清晰、更有力地传递思想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多年里图书馆的灯光成为他思维的熔炉,锻造出“沉心静气、专注深潜”的定力——这是解决任何复杂管理难题的基石

新篇 | 博士帽下的无限疆界

答辩的硝烟刚刚散去,谈及未来,吕建新带着学者的审慎。“职业生涯已近后期,但博士学位像一把新钥匙。”他眼中闪烁着探索的光芒。是继续在熟悉的钢铁丛林中运筹帷幄?还是在全新领域开拓管理疆土?抑或如商学院中那些睿智的兼职教授,将半生实战智慧与学术洞察回馈讲堂?“就像当年复旦MBA为我推开跨国企业的大门,DBA赋予我的,是选择的自由和探索的底气。”,“学术身份的认同,本身就是一扇新窗。”

炬火 | 致后来者的淬金箴言

结合多年淬火的经验与教训,吕建新为后继者留下淬炼出的金句:“四年,足够!”他斩钉截铁,“关键在于‘一鼓作气’。”他痛惜那些被“做做停停”消耗掉的光阴——中断数月,重启时需耗费成倍心力找回状态。“第二年底锚定方向,在导师指引下构建框架,然后集中火力,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写作。这是最高效、最节省生命能量的路径。别让犹豫和间歇性努力,成为你学术长跑中最沉重的脚镣。”他的话语如同车间里锻锤落下的重音,铿锵有力。

采访结束,这位于钢铁洪流中打磨出学术锋芒的博士,正带着淬炼后的三重能力,以更清晰的思辨、更精准的笔触、更沉静的定力,走向他职业生涯的下一个篇章。里昂Global DBA的烙印,已深深融入这位工业巨匠的思维基因。

博士论文分享

研究主题

Knowledge Transfer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 The impact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on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headquarters to subsidiaries in China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 - 数字沟通对制造业跨国公司总部向中国子公司知识转移的影响

研究目的

探究数字化沟通 (DC) 如何影响跨国制造企业总部与中国子公司间的知识转移 (KT) 效果,揭示信任、动机与技术成熟度的中介调节机制。

研究背景

1)现实痛点:

疫情后视频会议/协作平台成为跨国公司主流沟通工具 (Muzio & Doh, 2021),但DC对知识转移的促进机制尚未明确。

2)理论缺口:

缺乏数字化沟通DC对中国子公司KT效果的针对性研究

未系统验证信任、动机的中介作用及技术成熟度的调节效应

研究方法

1)混合研究设计:

定量主导:572份有效问卷 (覆盖378家制造类跨国公司)

定性补充:16场高管深度访谈 (多行业/多区域)

2)创新测量体系:

DC双维度量化:沟通频率 (日常邮件/周会) + 感知重要性 (战略级沟通)

KT双类型区分:显性知识 (流程文件) vs 隐性知识 (经验诀窍)

3)先进统计工具:

Mplus软件验证22条假设 (含中介/调节效应)

论文的发现和贡献

1)关键发现:

DC直接价值:高频次、高重要性沟通显著提升KT效果 (19/22假设成立)

核心中介机制:

  • 信任主要促进隐性知识转移 (如技术经验)
  • 动机同时增强显性与隐性KT

颠覆性结论:

  • 信任对显性知识转移无显著影响 → 显性KT依赖系统规范而非人际关系
  • 技术成熟度仅调节显性KT → 隐性知识转移难以被数字化沟通完全实现

2)三大贡献:

理论突破:修正社会资本理论:揭示“知识类型”是信任作用的边界条件

实践指南:给出DC优化路径:

  • 隐性KT需强化信任 (线下工作坊)
  • 显性KT需提升技术成熟度 (整合WeChat/Teams)

方法论创新:建立首个制造企业DC-KT双维度测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