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见智汇|“破局AIGC创业悖论”DBA博士毕业生刘静晶专访

来源:法国里昂商学院时间:2025-08-01

一位拥有国际贸易与法学双背景的探索者,在传统企业面临转型浪潮之际,毅然踏上学术征程。她从深耕商海十二载的企业舵手,选择重返课堂,用学术的“高温”淬炼生命的“至暗时刻”。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静晶同学的脚步,探寻她如何为企业,也为自己,通过Global DBA的学习,找到那条全新的航向,实现破局之道。

刘静晶
法国里昂商学院Global DBA在读博士
千卂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创始人


人物志 | 从企业舵手到学术旅人

邀请刘静晶同学深入采访时,她刚顺利结束他博士论文的答辩。2015年,刘静晶作为联合创始人,带领千卂科技在软件开发、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跨境供应链服务领域深耕十年,取得了显著成就。公司背靠母公司四大航空公司国际免税业务,手握3项核心行政许可,看似光鲜。然而,身处传统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刘静晶却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深层的无力感。过去的经验、传统的管理模式,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迭代,显得捉襟见肘。她曾亲身经历新产品市场反馈不如预期、内部协同效率低下、项目推进阻力重重等具体困境,这让她意识到,她需要一套更系统、更前瞻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实践,而不仅仅是依靠经验和直觉。正是本科导师的跨界求学经历启发了她,或许学术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寻找那个“系统性破局之道”

刘静晶独特的国际贸易与法学双背景,也赋予了她不同的思考维度。国际贸易让她看到全球市场的广阔与复杂,法学则让她深谙规则与体系的重要性。当AIGC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等技术以“破竹之势”进入商业领域时,她不仅看到了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更敏锐地察觉到其背后的伦理风险、数据合规以及随之而来的监管空白。这种早期的洞察,让她意识到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战略、组织、甚至法律与社会责任的全面重构,也促使她更迫切地寻求理论支撑,以期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复杂挑战。

初心 | 破壁者的觉醒

转型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刘静晶的这句话掷地有声,道出了她选择重返校园的根本信念。在企业面临疫情与经济寒冬双重夹击的至暗时刻,国际贸易受阻,传统业务模式面临巨大冲击,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迫在眉睫的生存挑战。刘静晶深知,如果不能为企业找到“新航向”,公司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选择法国里昂商学院Global DBA项目,正是因为其强调的“Early Maker精神”——前瞻性、创新性、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精神像一盏灯塔,指引她在迷茫中看到了突破口。她的求学,不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境,更是为了为企业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寻求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我要为企业找到新航向"。

淬火 | 风暴中的三年

然而,这段“学术旅程”并非坦途。在攻读博士学位后期的三年里,刘静晶形容那是她“人生的至暗时刻”,家庭、事业、博士学业,就像三座沉重的大山,同时压在她的肩上。白天处理公司运营和市场变化,晚上挑灯夜战阅读文献、撰写论文;有时家庭事务也需要她投入巨大的精力,那种身心俱疲、分身乏术的感觉,让她每天都像在刀尖行走。她曾经历论文进度卡壳、公司遇到棘手问题、父母生病等多重考验,濒临崩溃。

就在她最迷茫的时候,她的导师龚业明教授成为了她内心的一盏明灯。导师不仅鼓励她:“思想淬炼需要高温,一切都将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刘静晶,让她明白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不是惩罚,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思想升华的“高温炉”。班长钱国新、学习委员于文涛定期组织学习研讨,让同学不掉队,同班的小姐妹 (冯妮妮、连奕奕、方静和何扬) 也会互相鼓励。她开始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所有的困境都将成为淬炼她的养分。

心渡 | 致后来者的灯

采访尾声,静晶赠予后来者淬炼出的箴言:"给心灵放个学术假"

这其实是她在博士学习中最大的感悟。她曾用家庭问题、事业的羁绊当做逃避研究的借口,总觉得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深入思考论文。直到导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最深的逃避,就是忙碌。”这句话如当头棒喝,让她意识到,所谓的“忙碌”,很多时候只是在处理那些看似紧急却不重要的琐事,以此来逃避真正需要深度投入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当真正放下那些“忙碌的陷阱”,将精力聚焦到论文研究上时,奇迹发生了。那些看似无解的管理困局,那些让她日夜难安的问题,竟然在学术的框架下,自现通路。她沉浸在理论的海洋中,反而看清了生活的本质,理解了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这种“学术假”,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而是让你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对话。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价值观的重塑,一种对时间管理的新认知

整理录音时,静晶那句"淬炼需要高温"萦绕耳畔。这位寻路人用亲身践行证明:学术修行不是逃离现实的避风港,而是照亮现实的探照灯,这或许正是Global DBA最珍贵的馈赠。

刘静晶同学论文分享

破局AIGC创业悖论!里昂DBA揭示创新企业的动态演化之路

研究主题

Innovation-Drive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AIGC Environment: From a Perspective of Process Theory

AIGC环境下的创新驱动创业:基于过程理论的视角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构建AIGC背景下创新驱动型创业 (IDE) 的“过程性阶段演化框架”和“多层面要素分析框架”。旨在阐释嵌入AIGC创新系统的参与者之间,创新驱动型创业如何随时间展开,并详细说明其演化阶段以及个体、组织和生态系统层面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背景

技术背景:生成式人工智能 (AIGC) 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GPT系列、DALL・E及DeepSeek等为典型代表,正从根本上重塑组织创新范式。其核心影响体现为推动内容生产、产品研发与商业模式的深度转型,使创新过程呈现自动化程度提升、平台化特征凸显及迭代速度加快的显著趋势。尤为关键的是,AIGC所固有的高复杂性、高不确定性与高协同性特质,彻底颠覆了传统创业中 “单点突破” 的静态认知,将创业活动重新定义为一个持续演化、动态适配的复杂系统过程。

现象背景:AIGC生态系统中涌现出以NVIDIA、OpenAI、DeepSeek、xAI为代表的新型 “系统型创新行动者”。这类组织超越了单一技术供应商的传统定位,兼具基础设施构建 (如NVIDIA)、核心模型开发 (如OpenAI、DeepSeek) 及生态治理参与 (如xAI) 等多重角色,在驱动生成式AI技术演进的同时,主导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变革。显然,传统创业理论中“创业公司—市场进入—成长”的线性路径,已无法解释其独特的演化模式与创新逻辑。

理论背景:现有创业理论体系在解释AIGC领域的创新实践时存在明显局限。具体而言,创新驱动型创业 (IDE) 研究长期聚焦早期创业阶段、一次性创新行为及个体或初创组织层面,缺乏对技术快速迭代语境下 “分阶段创业过程” 的系统性阐释;更重要的是,当前理论尚未构建起能够有效解析个体、组织与生态系统多层级互动机制的分析框架,难以回应AIGC生态中复杂的创新协同现象。

研究方法

  • 本研究采用定性多案例研究方法,以过程理论为基础,旨在构建两个核心理论框架:“过程性阶段演化框架”与“多层次要素分析框架”。
  • 研究设计为两阶段归纳式,选取了NVIDIA、OpenAI、DeepSeek和xAI四家公司作为案例 。案例的选择遵循理论抽样原则,确保了研究的典范性、情境一致性与数据的可追溯性。

数据收集 (Data Collection)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整合了多种来源。

  • 二手数据:收集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25年5月,涵盖四家案例公司的内部档案 (如公司年报、专利) 和公共信息 (如媒体报道、行业分析)。
  • 一手数据:通过对案例公司创始人、高管及核心员工在内的10名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获得,旨在验证理论框架并获取微观洞见 。
  • 补充数据:为解决xAI等私营公司数据不足的问题,研究还补充分析了超过500条关于其活动的社交媒体帖子 。
  • 动态分析工具 (Dynamic Analysis Tools):使用NVivo 14和MaxQDA 2022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Gioia方法论进行归纳编码 (一阶分析、二阶分析和聚合维度),从数据中构建理论。

论文的发现和贡献

1.关键发现:

  • 三阶段演化路径:三阶段演化框架 (Three-Phase Evolution Framework):研究发现AIGC创业存在清晰的三阶段演化路径:“触发期”“催化期”和“融合期”。研究绘制了每个案例公司在这些阶段的具体时间线和关键事件。

阶段
核心策略
触发期
创新驱动型创业始于外部技术创新,并受监管环境调节。这会推动创业认知和技术 - 认知互动,以提升企业的基础创新能力。
催化
制度-市场-监管协同推动这一过程,并调节外部创新。这会促进组织认知和协作生态系统的演化,从而提升多个实体的创新能力。
融合期
创新驱动型创业涉及调节外部创新的技术-制度环境。这会推动组织间多实体认知,并推进迭代发展路径,以提升组织间协作能力。

  • 多层级动态机制 (Multi-Level Dynamic Mechanisms):研究构建了 “多层面要素分析框架”,详细说明了每个阶段在个体、组织和生态系统层面的因果路径。例如:

触发期 (Triggering):个体技术扫描→创业愿景对齐→资源初始分配→基础能力涌现。

催化期 (Catalyzing):组织生态系统感知→战略资源重组→配置型生态系统对齐→多实体能力放大。

融合期 (Fusion):组织间制度认知→迭代资源优化→跨层面配置整合→系统性协作能力。

  • 递归反馈闭环 (Recursive Feedback Loop):一项关键发现是存在向上反馈机制,即宏观层面的系统性协作能力会反馈并优化微观层面的个体技术扫描,形成递归创新螺旋。

2.主要贡献 (Major Contributions):

维度
贡献说明
理论创新 (Theoretical Innovation)
通过引入 “嵌入AIGC的创新系统参与者” 概念来扩展研究对象,以分析大型、持续创新的科技组织。同时,开发了面向过程的创业演化模型,揭示了在此背景下创新驱动型创业的非线性、适应性三阶段模式。
实践指南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为创业者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指导其把握阶段性重点并利用反馈循环。为投资者提供了超越财务指标评估企业的指导,即通过评估生态系统嵌入性和迭代学习能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关于培育促进多实体协作的监管环境的参考。
方法论突破 (Methodological Breakthrough)
建立了 “多源数据+双重研究策略” 范式。该方法在两阶段过程中结合了纵向案例数据和深入访谈数据,为研究复杂、快速演化的技术生态系统创建了稳健的范式。